- 01/25 [PR]
- 05/16 制作文化与编织世界(making culture and weaving the world)
- 05/16 凤凰卫视特约顾问时寒冰: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
- 05/16 iPad: 大尺寸触屏的交互意义
- 05/16 人民币升值的利害关系—比战争更残酷
- 05/16 世界上最牛的博士论文就应该是这样的
- 05/16 Ningen它真的存在吗?
- 05/16 震惊全球物理学界!哈佛美女教授丽莎·蓝道尔(Lisa Rundall)挑战爱因斯坦---已证明灵魂存在
- 05/02 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
- 03/07 “这就是我”
- 03/06 無題
Title list of 我是轉載
[1]
[2]
当社会病入膏肓,人们还能留下宝贵的善良,守护最后的光明吗?
这是我最近思索的一个问题。
目睹残杀儿童的新闻,我一次次地被愤怒点燃,在内心诅咒冷血的凶手永沉地狱,遭受最恶毒的报应。
可是,当这种事件一再发生,我们的反思,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处理的结果,如果还仅仅是对凶手一毙了之……那么,我们只能无奈地面对更多的疼痛。
我不是一位社会学者,不能从社会学方面进行更多的探讨。但是,我知道,类似这种密集把罪恶之手伸向孩子的事情,从古至今,都是极其罕见的。仅此一点,足以证明,我们的社会病了,且病入膏肓。
这些行凶者,或许在行凶之前遭受过社会的不公,或许在作恶以前遭到过歧视。但是,根据冤有头债有主的基本逻辑,即使法律、上访等维权之路全部封堵死,他们也不应该把刀对准无辜的孩子,而应该直接去找伤害他的人,但长期的环境,已经让他们变得极其懦弱——懦弱到丧失最基本的勇气和理智。
我意外遇到了一位图书编辑,是泰兴儿童残杀案中受害者亲属之一。他给我讲述的情况是如此血腥:
行凶者提刀直奔幼儿园,开始去的是一家好幼儿园,守卫严密,凶手无法进入。便转而到这家平民幼儿园,刺伤守门人后,直入教室,老师冲上前护着孩子们,被捅伤倒下,然后,凶手对着全班孩子的眼睛、头部一个一个地捅,全部都在颈部以上……孩子们没有眼泪,只有恐惧,无尽的恐惧……他亲戚的孩子,把手放在头上,试图躲避,凶手把刀捅向孩子的双手、头部,连捅六刀。这时,凶手已经连续捅杀了几十个孩子,捅到最后,累了,这个孩子没有因此丧命……
其状之惨,无以言述,令人忍不住悲泣……
行凶者因为懦弱,不敢面对真正伤害他的人,却去伤害比他更弱更无辜的人。这些行凶者在丧失了基本的善良、血性之后,迅速地沦为禽兽不如的刽子手,把痛苦的种子撒向一个个无辜的家庭。我强烈鄙视、谴责并且诅咒这种可耻的杀戮行为!无论社会多么不公,都不应该成为滥杀无辜的借口!无论遭遇怎样的苦难,都不应该成为蔑视生命的理由!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应该抛却最后的爱和善良!
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另外一则时下争议很大的新闻,闯入眼帘:她是一位“抢房女”,名叫英子,是搜狐白社会的一名网友,她参加了白社会一款社交游戏《梦幻城》近期举办的“房梦成真”用户回馈活动,奖品是50万元购房款。报道称,这名90后玩家“是北京富二代,家中拥有多套别墅和经适房,却在游戏里花钱雇大量枪手操纵排名。她扬言一定会得到游戏大奖所送出的房子。”
这种作弊事情本构不成新闻。
构成新闻元素、引起社会关注的,是“抢房女”一句句刺耳的言论:“越是买不起房子的穷鬼,越是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一套玩游戏送的房子上”;“抢房女”表示,她雇佣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蚁族大学生”、“一小时只要6块钱”,并嘲讽大学教育,认为自己高中毕业不去上大学是明智的选择;在网上秀她家豪宅的照片,被网友扒出来她家有套房子是天通苑的经济适用房。“抢房女”发表言论:“经济适用房本来就不是给穷人住的,你们住得上300多平上下两层带露台的经济适用房吗”。
其实,类似“抢房女”这样的以讥讽、嘲弄穷人的人物,已经出现多个。当这类事情一再出现,它同样暴露出来的,是社会患病之深。当肆无忌惮的嘲弄与仇恨激烈碰撞,会迸射出怎样的火花?
这个社会中,充满了焦虑不安的情绪(人们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怒目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也充满了莫名的仇恨。而一切的一切,都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有关。权力失控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不断为仇恨的种子浇水、施肥。
“抢房女”挑衅性的语言,乃是基于一种惯性。这种惯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源于权力或权力的衍生物。试想:谁在把保障性住房做成了豪宅?谁又瓜分了这些豪宅?谁在以如此张狂的方式窃取低收入者的基本保障,然后,再报以嘲弄?如果不是身处这样的环境,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何以会如此刻薄地讥讽穷人?
当权力不受任何制约,权力必然与腐败实现最亲密的嫁接。
于是,近权力资源者富,远权力资源者贫,便成为一种必然。借助权力之手的暴富,是公认的捷径。
于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王小广研究后发现:“过去5年里国内10%的最富人口买去了50%的房子,40%的富人买了85%的房子,剩下60%的普通百姓只买了15%的房子。”有钱买房者坐等升值之利,无钱买房者在住房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看着购买力的快速缩水……
人们可以接受自然状态下的贫穷——即在公平的环境中,在经过奋斗和努力的情况下,依然贫穷,却不能接受不公平状态下的贫穷,即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都因为不公环境的阻碍而失去获取财富的机会。
目前的贫富分化,到底是前者的原因还是后者的因素所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有人认为,贫穷者不够勤劳,当我在贫穷的国家和富裕的国家走访过之后,我惊讶地得出结论:国人竟然如此地勤劳!如此地艰辛!当操劳一生,依然不能获得相对应的财富,或者,依然不能避免财富的缩水,并且,当不公的环境成为最大的障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以穷人懒惰的理由去描写冰冷的现实呢?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先生,曾经撰文指出: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社会动荡是指严重的社会冲突会威胁政权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会溃败则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说的形象一点,动荡好比是健康的身体被别人打伤了,而溃败则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出了严重的毛病……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克服社会溃败所必须进行的一些变革,往往由于担心其威胁社会稳定而被束之高阁,结果是使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近些年来,社会溃败的迹象已经明显开始出现。其中最核心的是权力的失控。在过去30年改革的过程中,尽管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权力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中枢。因此社会的溃败首先表现在权力的失控,腐败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这种社会的溃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对此吴思先生有很好的分析;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强势利益集团已经肆无忌惮,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利益集团的肆无忌惮,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侵蚀;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已经高度失真,统计数据的弄虚作假代表了体制性的对信息的扭曲。“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几乎可以说是比官方统计数据还可靠的现实。
愚民教育和美丽的谎言摧毁了人们的信仰和最基本的道德体系,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金钱至上论主宰了整个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是如此的彷徨、茫然和痛苦!
社会学者以自己系统的理论,解剖这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唯一代言人承认自己有病吗?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日渐病入膏肓,将有更多的人成为受害者,不仅包括那些无辜的孩子们,也包括行凶者、“抢房女”们。
我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大规模投资计划的汹涌铺开,意味着民众财富将不断被稀释,这无疑会制造出新的不安与恐慌。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以公平公正的制度,来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是通过累计财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以消耗财富的方式,为个别人的政绩添彩。
经济行为绝不能背离使人民更富有、更有尊严,使人民的生存环境更美更安全这样的基本原则。
假如不是那么多玩命般的投资,假如不是那么多的损耗,勤劳的国人,何以承受如此巨大的生活压力?
真的希望好好反思一下,为了中国的明天,为了子孙后代,认真认真反思一下。
于2010年5月13日
作者时寒冰居住于上海,MBA硕士。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曾兼任新华社所属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评论主编),曾主编网刊《中国》,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发表时事评论。凤凰特约顾问、南京大学客座教授、上海证券报评论员。现负责中国证券网的评论。
这是我最近思索的一个问题。
目睹残杀儿童的新闻,我一次次地被愤怒点燃,在内心诅咒冷血的凶手永沉地狱,遭受最恶毒的报应。
可是,当这种事件一再发生,我们的反思,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处理的结果,如果还仅仅是对凶手一毙了之……那么,我们只能无奈地面对更多的疼痛。
我不是一位社会学者,不能从社会学方面进行更多的探讨。但是,我知道,类似这种密集把罪恶之手伸向孩子的事情,从古至今,都是极其罕见的。仅此一点,足以证明,我们的社会病了,且病入膏肓。
这些行凶者,或许在行凶之前遭受过社会的不公,或许在作恶以前遭到过歧视。但是,根据冤有头债有主的基本逻辑,即使法律、上访等维权之路全部封堵死,他们也不应该把刀对准无辜的孩子,而应该直接去找伤害他的人,但长期的环境,已经让他们变得极其懦弱——懦弱到丧失最基本的勇气和理智。
我意外遇到了一位图书编辑,是泰兴儿童残杀案中受害者亲属之一。他给我讲述的情况是如此血腥:
行凶者提刀直奔幼儿园,开始去的是一家好幼儿园,守卫严密,凶手无法进入。便转而到这家平民幼儿园,刺伤守门人后,直入教室,老师冲上前护着孩子们,被捅伤倒下,然后,凶手对着全班孩子的眼睛、头部一个一个地捅,全部都在颈部以上……孩子们没有眼泪,只有恐惧,无尽的恐惧……他亲戚的孩子,把手放在头上,试图躲避,凶手把刀捅向孩子的双手、头部,连捅六刀。这时,凶手已经连续捅杀了几十个孩子,捅到最后,累了,这个孩子没有因此丧命……
其状之惨,无以言述,令人忍不住悲泣……
行凶者因为懦弱,不敢面对真正伤害他的人,却去伤害比他更弱更无辜的人。这些行凶者在丧失了基本的善良、血性之后,迅速地沦为禽兽不如的刽子手,把痛苦的种子撒向一个个无辜的家庭。我强烈鄙视、谴责并且诅咒这种可耻的杀戮行为!无论社会多么不公,都不应该成为滥杀无辜的借口!无论遭遇怎样的苦难,都不应该成为蔑视生命的理由!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应该抛却最后的爱和善良!
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另外一则时下争议很大的新闻,闯入眼帘:她是一位“抢房女”,名叫英子,是搜狐白社会的一名网友,她参加了白社会一款社交游戏《梦幻城》近期举办的“房梦成真”用户回馈活动,奖品是50万元购房款。报道称,这名90后玩家“是北京富二代,家中拥有多套别墅和经适房,却在游戏里花钱雇大量枪手操纵排名。她扬言一定会得到游戏大奖所送出的房子。”
这种作弊事情本构不成新闻。
构成新闻元素、引起社会关注的,是“抢房女”一句句刺耳的言论:“越是买不起房子的穷鬼,越是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一套玩游戏送的房子上”;“抢房女”表示,她雇佣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蚁族大学生”、“一小时只要6块钱”,并嘲讽大学教育,认为自己高中毕业不去上大学是明智的选择;在网上秀她家豪宅的照片,被网友扒出来她家有套房子是天通苑的经济适用房。“抢房女”发表言论:“经济适用房本来就不是给穷人住的,你们住得上300多平上下两层带露台的经济适用房吗”。
其实,类似“抢房女”这样的以讥讽、嘲弄穷人的人物,已经出现多个。当这类事情一再出现,它同样暴露出来的,是社会患病之深。当肆无忌惮的嘲弄与仇恨激烈碰撞,会迸射出怎样的火花?
这个社会中,充满了焦虑不安的情绪(人们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怒目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也充满了莫名的仇恨。而一切的一切,都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有关。权力失控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不断为仇恨的种子浇水、施肥。
“抢房女”挑衅性的语言,乃是基于一种惯性。这种惯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源于权力或权力的衍生物。试想:谁在把保障性住房做成了豪宅?谁又瓜分了这些豪宅?谁在以如此张狂的方式窃取低收入者的基本保障,然后,再报以嘲弄?如果不是身处这样的环境,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何以会如此刻薄地讥讽穷人?
当权力不受任何制约,权力必然与腐败实现最亲密的嫁接。
于是,近权力资源者富,远权力资源者贫,便成为一种必然。借助权力之手的暴富,是公认的捷径。
于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王小广研究后发现:“过去5年里国内10%的最富人口买去了50%的房子,40%的富人买了85%的房子,剩下60%的普通百姓只买了15%的房子。”有钱买房者坐等升值之利,无钱买房者在住房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看着购买力的快速缩水……
人们可以接受自然状态下的贫穷——即在公平的环境中,在经过奋斗和努力的情况下,依然贫穷,却不能接受不公平状态下的贫穷,即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都因为不公环境的阻碍而失去获取财富的机会。
目前的贫富分化,到底是前者的原因还是后者的因素所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有人认为,贫穷者不够勤劳,当我在贫穷的国家和富裕的国家走访过之后,我惊讶地得出结论:国人竟然如此地勤劳!如此地艰辛!当操劳一生,依然不能获得相对应的财富,或者,依然不能避免财富的缩水,并且,当不公的环境成为最大的障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以穷人懒惰的理由去描写冰冷的现实呢?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先生,曾经撰文指出: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社会动荡是指严重的社会冲突会威胁政权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会溃败则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说的形象一点,动荡好比是健康的身体被别人打伤了,而溃败则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出了严重的毛病……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克服社会溃败所必须进行的一些变革,往往由于担心其威胁社会稳定而被束之高阁,结果是使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近些年来,社会溃败的迹象已经明显开始出现。其中最核心的是权力的失控。在过去30年改革的过程中,尽管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权力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中枢。因此社会的溃败首先表现在权力的失控,腐败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这种社会的溃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对此吴思先生有很好的分析;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强势利益集团已经肆无忌惮,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利益集团的肆无忌惮,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侵蚀;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已经高度失真,统计数据的弄虚作假代表了体制性的对信息的扭曲。“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几乎可以说是比官方统计数据还可靠的现实。
愚民教育和美丽的谎言摧毁了人们的信仰和最基本的道德体系,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金钱至上论主宰了整个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是如此的彷徨、茫然和痛苦!
社会学者以自己系统的理论,解剖这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唯一代言人承认自己有病吗?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日渐病入膏肓,将有更多的人成为受害者,不仅包括那些无辜的孩子们,也包括行凶者、“抢房女”们。
我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大规模投资计划的汹涌铺开,意味着民众财富将不断被稀释,这无疑会制造出新的不安与恐慌。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以公平公正的制度,来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是通过累计财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以消耗财富的方式,为个别人的政绩添彩。
经济行为绝不能背离使人民更富有、更有尊严,使人民的生存环境更美更安全这样的基本原则。
假如不是那么多玩命般的投资,假如不是那么多的损耗,勤劳的国人,何以承受如此巨大的生活压力?
真的希望好好反思一下,为了中国的明天,为了子孙后代,认真认真反思一下。
于2010年5月13日
作者时寒冰居住于上海,MBA硕士。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曾兼任新华社所属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评论主编),曾主编网刊《中国》,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发表时事评论。凤凰特约顾问、南京大学客座教授、上海证券报评论员。现负责中国证券网的评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262959/
现在很多国人都很关心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但又不了解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真正意图何在,看下面。
相信大家对80年代的“日本经济衰退”和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及“香港的香港金融保卫战”有印象吧!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国际投机集团“美国索罗斯财团”搞的,但是,你就没有想过它背后难道就没有美国政府的支持了吗?下面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你就会明白了。
从1980开始的,特别在1990年和1995年,第一名的美国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间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欢呼:只要超过美国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复“正常国家”了!美国人没有吭声。
按理说,日本还是美国的盟国,其经济也是美国扶持起来的,美国也没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战时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国也不可能对盟国日本使用“颠覆性煽动”,眼看着美国是阻挡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国都在兴奋的期待着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那个“历史性时刻”!日本企业更加疯狂,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了!美国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国人民的荣耀感在急剧下滑,民间开始蔓延仇日情绪。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发生了,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实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日本央行干预,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势的太监。美国驻军、政治渗透、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
日本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 美元兑240 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
美国人满足了吗?没有。接着看下去,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 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美国人民胜利了!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
可能有些网友还是没有明白,日元升值怎么啦?跟我们的谈论有什么关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去了。
下面给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设我是美国财团,我当然知道1985会发生什么,假设我在1983年吧,我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4000亿日元,进入日本市场,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日本经济的蓬勃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开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产假设我已经赚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设了),那就是48000亿日元。
这时,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然后兑换回美元,那么,就是400亿美元!在5年时间中,我净赚300 亿美元!(还是最低假设)。那么日本呢?突然离开的巨额外资就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崩溃!经济学用词叫“泡沫经济破灭”。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而我连本带利的400亿美元回到美国,你想一想,美国经济能不旺盛吗?!!日本“失去的十年”,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
我只是美国财团中的一个,其它财团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设还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象美国在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中,到底从日本刮走了多少财富?
美国赚够了,日元现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坚挺依然和30年前一样!美元暂时性的贬值,并没有损害到美元的国际地位。这场美日的经济战争,以美国完胜而告终!!
美国人玩上瘾了。1998年,同样的手法在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身上又来了一次,这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唯一不同的,这次不需要广场协议了。因为亚洲这些小虎小龙的外汇储备们直接阻击就可以大获全胜!但是,还是没有战胜财大气粗、军事强盛、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结局大家也看到了,东南亚货币在先升后跌中,经济发展的成果被美国抢掠一空!!
唯一市场硬挺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当时索罗斯发动世界舆论(包括香港舆论),大肆攻击香港政府(中国政府)“行政干预市场”,违反市场经济规则、没有民主自由,要是当时中国屈服于世界的舆论压力而不运用“宏观调控”进行入市干预,那将酿成大祸,又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向当年的日本那样因破产而跳楼自杀了!
当时的曾荫权后来说过:“决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坐在床头哭了,不是为我自己,而是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了,害了香港,我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交代。”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美国一再要求他国“新闻自由”、“市场经济”、“民主人权”是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了吧,知道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正确性和优势所在了吧。
美国停手了吗?没有,因为我过综合势力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威胁到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权威,近来“中国公开支持因儿子丑闻陷入困境的安南,指责美国故意借题发挥进行人生攻击。”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美国心里就不痛快了,就要整人了,现在强迫人民币升值就是消弱中国的第一步,各位明白了吗?知道为什么中央政府突然狂力打压上海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知道为什么中国股市那么惨了吗?央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还是4月曾说了一件事情:“有一个 40亿美元的外资在上海炒房地产,已经退出中国了这样的外资,不要也罢!”明白了吗?中国股市是一个弱势股市,很容易被美国财团利用。
中央不可能放松对股市的控制,否则中国经济将会在外资的攻击中崩溃!前段时间,也就是今年的12月初又有一个240亿美元的外资财团撤离中国上海。现在,大家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优势有所理解了吧,知道了国家出台那么多针对房地产的政策是多么的明智和及时了吧!
现在各位知道为什么中国要实行国家外汇管制、汇率控制、打压房地产、控制股市、知道为什么中国要保持巨额外汇储备,为什么最近央行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贷款规定,为什么中国政府一直要求进出口贸易平衡,为什么要扩展东南亚贸易市场和欧盟市场,为什么要加WTO了。
其实中美之间的经济战争,早就已经开场了,而且来来回回过了几百招了。我们大多数网友还懵懵懂懂的只盯着台海,盯着中亚美军又多了一个军事基地。要知道经济崩溃的灾难远比一场军事战争的后果更严重。军事战争不外乎两种:即“侵略战争”和“卫国战争”。而军事上的“侵略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打垮对方的一切(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达到占领对方领土,进行资源掠夺和控制奴役和剥削对方的国民。
这样的事情中国历史上没有少发生,这里我就不例举事例了。而如今的美国就是以军事上的侵略战争为手段,达到奴役和剥削对方为目的的真实意图(对实力弱小的国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拉克”就明白了,美国实际上是侵略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以此来满足美国国内巨大的需求量;而对实力强的原苏联(原苏联拥有制对方死地的核力量),美国就只有发动经济进攻来拖垮他们,苏联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许有的人要说,那是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和当时苏联国内政策导致了原苏联因经济崩溃而解体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进行军备竞赛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当时的美国经济实力比苏联强,所以,美国胜利了而苏联解体了。现在轮到我们了,我国现在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没有冷战时期的苏联强大,相同点是我国同样也拥有毁灭美国的核武器,只是数量少了一点而已。那在这一轮中,就要看我国领导人的智慧了,建立合理的政策来规避风险,保护自己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现在我国已经在这样做了)。
可是,美国也没有闲着,而且,作为经济进攻的第一步他们已经早早的迈出了,向美国“凯雷财团”这样的世界性投机财团收购中国的“徐州重工”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了,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例举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控制中国的核心技术,进行世界性的技术垄断。同时乘汇率没有变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币,迫使中国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以应付大量的货币兑换需求,为拖垮中国经济打下伏笔。这还是明的进入,暗地里的就更无法统计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兑换人民币的行为与拖垮中国经济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在没有大量美国财团恶意涌入中国用大量美元换取人民币之前,我国的经济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实际上,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数量远没有我国人民积累的财富数量那么多,因为,任何一种货币,只要能保证本国正常的经济活动就行了,因为印刷货币的成本是很高的。
举个例子:中国有13亿人口,平均每人的财富拥有量为1万元每人,中国总共有13万亿元财富,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财富都带在身上,这里就平均一下,平均每个人身上携带1000元现金(携带量为10%,其实这个量已经是很大了),其余的存在银行,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的流动现金量(术语为:现金流量)为1千亿元,乘以一定的突变系数,(这里为了便于计算,就理想的取值100%),也就是说在正常的经济活动下,中国只要发行 2千亿人民币就可以满足本国的经济活动了。
而大量的恶意的国外财团的资金涌入中国,表面上是拉动了我国的经济,是国内的消费量变大,也就是使国内的现金流量的需求变大,这样,我国为了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就会大量印刷和发行人民币来满足这种需求(当年的日本就是这样)。据统计,目前在国际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有136万亿美元。
其中只要有1%涌入中国进行投机经营,按现在的汇率,我国就要发行10.895584万亿元人民币(1.36*7.8644=10.695584+0.2 =10.895584万亿元),货币的发行总量已经超过了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量(1万亿美元)的10倍,算把中国的全部外汇储备都拿来也难对付对手,此时,我国的国有经济就是负9.895584万亿元,不能算上全中国人民的全部财富,因为,国家经济崩溃了,我们手中的财富也就一文不值了。
如果人民币升值以后,他们再用手头的人民币套取美元,中国国内将会余留大量人民币。那样,国人乃至世界将会对中国失去信心,不再储备和使用甚至抛售手中储备的人民币,使中国的外贸活动受挫,最终导致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对外导致信誉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就向40年代的通货膨胀那样一盒火柴要卖几百块。如果我国政府在这次的人民币汇率这件事上决策错误,那么到时中国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就可能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国内的经济形式来看,客观的将,形式是不容乐观的。按理说,人民币升值了,也就是说钱值钱了,应该是以前1块钱的东西现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买到了;可是现在的国内形式,除了工资没有涨外其余的都涨了。
新华网报道说:自8月份开始,北京市场食用油价格震荡上扬。进入11月份,米价、面价、菜价及副食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报道认为,是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导致食用油价格上升。但是,米面跟风而涨,25公斤装的富强粉涨幅达12%以上,500克大米上涨了6分钱。据了解,在上海、广州、深圳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涨升一遍,并持续一个多月,其中面粉、食用油的最高涨幅分别已达一成和二成。
农副产品涨价说明了我国经济在发展和提高。同时,以农副产品的涨价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给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农民的数量毕竟占了总人口比例的70%以上嘛。
但是,中国的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决非偶然。持续7个多月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稳定房价,相反,导致房价的节节攀升。早有经济学家警告说,地产泡沫将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将引发经济危机。然而,这种声音太微弱,现如今的种种迹象表明,通货膨胀正在步步逼近我们。
对比1996年的东京,1997年的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房价居高不下的城市,地产泡沫破灭前的迹象已经显现。试图为了一已私利而继续哄抬房价的地方政府,将迎来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因为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出的,可能还不被官方承认,但它实实在在已经来临了。这种处在萌芽状态的通货膨胀选择了一个导致经济危机的最好时机——2007年的元旦和春节前。因此,危害性和破坏性更大。如果有一天方便面也开始涨价时,这场经济危机已无法遏制了。
柴米油盐、水电油汽的轮番涨价和全面涨价,对中国的富豪阶层的正常生活不构成任何影响,但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将要付出更多的财富以维持和原来一样的生活水准,也就是说,中国的高房价,间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来买单,日本的国民是花了15年的时间,香港的市民就是花了14年。那么,中国的城市居民要花多少年呢?
应对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国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元的攻击,一年之内升值达5%,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人民币的升值中逐渐缩小,国际市场的风险已在加剧。而国内市场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涨价,将直接影响消费。最后,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币的发行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就此爆发。这种危机也可能近在眼前。
人民币目前在国际货币市场的遭遇是中国汇制改革以来没有过的事,我们目前已经知道美元要干什么?但是,还由不得我们把国际市场的问题解决好,人民币在国内又是这样的尴尬。在不动产涨价的带动下,生活必需品全面涨价,形成了国际与国内两种迥然不同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市场将走向资本的过度投机。说白了,对内将加剧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对外给资本大鳄可乘之机。
如果更深层次的分析,人民币似乎是遭遇来自不同方面的围攻,试图将中国30来年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步蚕食。接下来,生活必需品的涨幅将进一步加剧,市民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中国的产能将进一步过剩,最后,必然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经济危机说来就来。
真正要化解这场危机,对目前的经济局势来说,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理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体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把房价降下来,让城市居民在房价下降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经济的力量,从而增强对未来的信心。也许,这是目前最应该做的一件事,尽管已经做了一些表面工作。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高房价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中国社会的破坏更是史无前例。也许现在还不必过于悲观,一切都应该有转机。谁都知道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问题,就象一辆出现明显故障的高速列车,轰轰隆隆往前飞奔,不知何时将会出轨或者颠覆。有经济学家预言,2008年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届时,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那么,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呢?
发改委专家马晓河指出:我国正在由某一方面的过剩向全面过剩演变。由于产能过剩,内需不旺,中国产品被迫出口,又导致了大量的贸易摩擦,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马晓河举例说:中国人向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双鞋子,可见鞋的产能过剩多少。11月23日,央行副行长苏宁也表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在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同时,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比较起来差别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上面两位,一位是宏观经济的专家,一位是金融权威,但指出的是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因为内需不旺而导致产能过剩,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风险,中国将有成千上万工业企业面临生存的危险。
让我们再来看看近几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如果总揽中国经济全局就可以发现,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可以说这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但是,在我国的实践中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这是问题的表象。为什么中国人会“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呢?明知消费是生产力,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力,这是一个浅显的经济学常识,但是在宏观经济发展的布局上,连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都不顾及了?
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一是地方政府重投资,前几年表现的是“开发区”热,后来是“基本建设”热,再后来就是现在的“房地产” 热;二是大中型企业重工业产品出口,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民营企业,只要形成了生产规模,眼光都瞄准了国际市场,大到汽车,家电,小到鞋子,袜子,打火机,一古脑出口。就 “投资”热而言,高房价圈走了老百姓甚至两代人的财富,还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就“出口”热而言,贸易顺差继续加剧,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有经济学家分析,人民币自汇率改革以来升值了5%,现在的状况是有可能2007年一年就要升值5%,相当于前10多年的升值总幅度。那么这个后果是什么呢?许多经济学家讳莫如深,我可以大胆的告诉大家,后果就是人民币大量从不同渠道流出境,国际洗黑钱的势力乘机介入,甚至可以把中国贪官的钱都洗白了。
可以说,在2007年之前,只听说外国人到中国来洗钱,这个局面也将因此而改变,中国人终于到外国去洗钱了。再说得深入一点,就是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被别人悄悄地“盗走”了,而“盗匪?发改委专家马晓河先生的话头上,看看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产能过剩的解决之道是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房价。房价不降,中国人对未来的预期必将产生较大的压力而不敢消费,还有一部分成了房奴无钱消费。马晓河先生说,中国工业品利用率有半数低于50%,所以,为了减少风险,必须扩大内需。而内需如何才能扩大呢?
中国居民的消费率是38.2%,世界平均消费率是78%—79%
中国居民平均房价收入比是一比十,世界平均房价收入比是一比
两相对照,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就暴露出来,是高得离谱的房价将中国居民的财富搜刮一空,还拿什么去消费呢?所以中国人的消费率创下了历史新低。有专家预测,中国房价每下降一个点,将为市场一年增加100亿以上的消费,而中国房价从2006年前三季度的综合平均价位上,至少有30%以上的下降空间,也就是说,只要中国房价下降30%,中国市场一年将增加3000亿的消费总额,中国经济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中国民众也从此能过上好日子。
相反,我国要是领导人的决策事物就控制不好这个局面,我国的经济将会崩溃,国内将??我国的国力衰弱后,必将遭受外强的军事打击。我们都清楚我们现在身处的国际环境有多恶劣。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一定要具备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一是军事战争,二是经济战争。
用战争手段夺取别国别人的财富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常见的。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还能看到。为了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以及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中国一定要建设强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天军(太空部队)。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谁占领了太空这个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主动权。任何太空非军事化的想法,只能是白日做梦!
圣人说得好:落后是要挨打的!中国只有具备了彻底摧毁对手的实力,别人才不敢欺负中国。
同时,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国际交流和贸易的全球化,一场新的战争----经济战争,已经取代军事战争,成为当今世界一部分人夺取另一部分人财产的主要手段
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就是经济战争的一个例子。落后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受到了重大打击。国际金融炒家以经济手段达到了以往要用战争手段才能达到的目标。
在稍迟一点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中,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和财政司司长任志刚,在中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用大量外汇储备干预了香港的股票市场。中国中央政府派出了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扶盘行动。经过几个月的较量,香港政府成功击退了国际金融炒家把香港当作提款机的企图。那次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香港恒指变动1点,期货的买卖就会相差2.3亿港币。
香港金融保卫战虽然过去好多年了,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强大中国做后盾,会不会发生“八国联军”攻打香港的可能呢?毕竟香港政府干预香港股票市场违反了当今国际主流社会的“规矩”。
中国航油(新加坡)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损失5亿美元和一位中国国资委职员在伦敦同期投资再次被吃表明中国在金融市场方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就石油这一项,中国现在每年就要多花几百亿美元。现在是中国需要啥,国际商品市场就涨啥。可以说是“抢你没商量”。
然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并不是最严重的。真正可能对中国经济的造成严重危害是人民币汇率体系和不断高涨的房地产市场
我总觉得有人要以人民币汇率为突破口,搞垮中国的经济,夺取中国人民的经济成果。从要人民币升值和自由浮动的叫喊声中,我好像闻到了军事战争的火药味。
现在有一个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得说法,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由市场来决定。
难道市场是有鬼决定的吗?由市场来决定,听起来挺公平的,大家都有权。但仔细分析一下,世界上有哪个市场不是由少数人操中的呢?让人民币汇率由市场来决定,说穿了就是由他们来决定。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不要忘记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现在外资的相当一部分是埋下的伏兵。它们就等美国把中国的门撞开(人民币汇价自由浮动),把人民币捧上天,牟取暴利。
1、最牛逼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最牛逼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的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3、最牛逼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逼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其实以上三个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我以为最牛的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的方式通过结束了。
凤凰卫视报道:美国时间5月3日下午,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家美女教授丽莎·蓝道尔(Lisa Rundall)向媒体宣称,自2001年来联合美国著名物理学家John Swegle、康涅狄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荷兰Rijnstate医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尔医生(Pim Van Lommel)、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穆迪博士、英国著名外科医生山姆-帕尼尔研究灵魂是否存在的科学证据,经过9年的精心研究和无数次的试验。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证明灵魂确实存在,有望将在2012年向全人类庄严宣告灵魂存在的最权威的科学证据。届时人们不得不佩服人类祖先的智慧,在几千年前就认为有灵魂存在。
同时丽莎·蓝道尔也担心,一旦科学界公布灵魂存在的证据,世界上很多人将不惧怕死亡,自杀或极端事件也将上升。这是她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
第五维研究者:哈佛大学量子物理学家美女教授丽莎·蓝道尔
科学家们试图通过粒子对撞机探索量子宇宙,重现约140亿年前诞生宇宙的大爆炸后的情形。
-
哈佛美女教授挑战爱因斯坦,认为还有另一个神秘空间和世界存在———
在哈佛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一位女教授正在做一个核裂变的实验。突然,她发现一个微粒竟然离奇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会跑到哪儿去?女教授大胆提出一个新的设想:我们的世界中存在一个人类所看不到的第五维空间。
这就是登上《时代》“10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当今全球最权威的额外维度物理学家的哈佛美女教授丽莎·蓝道尔。
-
丽莎·蓝道尔大胆的设想立刻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震惊。要知道,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轴,构成的是“四维时空”。于是,哈佛美女教授挑战爱因斯坦的消息一时传遍了全球。
那么,这个神秘的第五维空间到底是什么?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到了这位美女教授丽莎·蓝道尔。
-
实验中的微粒离奇消失了
“在我的一次实验中,一些微粒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认为它们是跑到了我们看不到的另外的空间里去了。它们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很好的隐藏了起来。”丽莎·蓝道尔说。
蓝道尔将这个“我们看不到的空间”称为“第五维空间”。
如果蓝道尔所说的第五维空间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不到它?蓝道尔教授解释说:“这个额外存在的维度非常微小,如果某些事物足够的小,你就不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李淼给我们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好比我们看来就是一根线的物体,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就可以发现其实里面还有另外的世界———里面的纤维有粗有细,有不同的方向。
这就是我们看不见蓝道尔教授假设的第五维空间的原因,因为维度太小了。
-
美女教授挑战爱因斯坦“四维时空”
丽莎·蓝道尔的大胆设想震惊了国际物理学界。
有观点认为,这位哈佛美女教授是对爱因斯坦提出了挑战。因为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我们的世界是“四维”的。
李淼解释说,“四维”是一个时空的概念。它是指人类存在的三维空间再加上一个时间。这是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概念。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即在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上了一条时间轴。
李淼教授是国内研究高度空间的专家之一,他告诉记者,蓝道尔教授的研究应该说是爱因斯坦“四维时空”理论的延伸。研究高度空间是为了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力统一起来。比如电磁力和引力,因为在我们这个低维度空间里看起来表现形式不同的各种力,在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可能就是一个力。
-
第五维空间引出另一个未知世界
在蓝道尔教授的理论中,如果第五维空间真的存在,那么很可能还存在着另一个神秘的三维世界。
这就是说,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无限大的五维空间中,不过,我们只能感知到其中的四维———空间和时间,另有一个维度我们无法看见。然而,就在这五个维度共同组成的空间中,还有另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三维世界存在。
蓝道尔告诉记者,那个“世界”的物质组成将完全不同于我们所能感知的这个世界———其化学成分和存在的力与我们的世界全然不同。在第五维空间,唯一与我们分享的就是重力。只有重力产生的能量,可以穿梭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找出重力以外可以穿梭于两个不同“世界”的其他物质。这样一来,就可以找出存在于五维空间中的世界,甚至发现时光隧道。不过,蓝道尔认为,人类目前还没有能力离开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
-
“第五维空间”将被进行验证
如果发现了第五维空间,就可以解决物理界一直以来的一个谜团:与电磁力和其他力相比,重力为什么会如此脆弱?比如,一块小小的磁铁就可以将曲别针吸起来,要知道,磁铁的对手事实上是拥有地心引力的整个星球!
蓝道尔透露说,最快在明年(2011年),她就可以把“第五维空间”从假设变成全新的理论。
这是因为,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目前正在瑞士和法国的边境地下100多米深处,兴建一台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型粒子对撞机(博主记得克里昂提到过这个对撞机,好像是说它产生的理论将会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新时代,估计说的是不是就是这个大新闻?)。粒子对撞机正式投入使用后,便可观察是不是有粒子消失,进入了人类看不到的“第五维空间”。届时,一条周长27公里的环形隧道将把两束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让它们以每秒8亿次的速率迎面相撞,释放出大量比质子更小的粒子,从而重现宇宙形成时发生大爆炸的情形。如果届时有粒子消失无踪,就可以证实后者进入了人类看不到的“第五度空间”。
-
粒子质量为何离奇增加
早在1919年,波兰人T-卡卢兹就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广到“五维时空”。之后,另一位科学家O-克雷恩将其发展而形成了新的Kaluza-Klein理论。
蓝道尔教授说,在Kaluza-Klein模型中,存在这样一些粒子,它们的一些物理特性让人们感到很奇怪,比如质量。在这个模型里,这些粒子的质量总是莫名其妙地增加了。这些增加的质量是哪来的呢?
“我们认为,这些质量一定跟额外维度空间中产生的动力有关。”蓝道尔说,“它们依靠额外空间中的几何学存在,而这个额外维度空间可能就是看不见的第五度空间。所以,我们要想寻找第五度空间,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寻找这样一些粒子。”
-
美女教授最具影响人物之一
现年45岁的丽莎曾因美貌荣登美国《时尚》杂志,被誉为哈佛美女教授。身为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专业的博士,丽莎多年来潜心研究引力、时空的额外维度、膜宇宙模型和弦理论。
她的代表著作《弯曲的旅行:揭开隐藏着的宇宙维度之谜》一书,由于深入浅出地谈论了人类身处其中的宇宙故事,一举入选《纽约时报》2005年 “100本最佳畅销书”之列。2007年,丽莎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当今全球最权威的额外维度物理学家。
丽莎.蓝道尔(Lisa Rundall)的两个电视访谈视频可以点击下面专辑:
1、【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的知名夜间访谈节目Charlie Rose--“对话哈佛美女教授Lisa Randall(丽莎·蓝道尔)和她的第五维空间”
2、美国有线卫星公众事务广播电视网C-SPAN】的BOOK TV--“哈佛美女量子物理学家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额外维度空间”
为您更好了解和建立您自己的看法,强烈建议阅读丽莎·兰道尔的作品原文,相关介绍在:http://www.warpedpas
-
百度百科 丽莎·蓝道尔 http://baike.baidu.c
--------------------
转自 http://hi.baidu.com/
--------------------
五维空间模型推理视频
一 http://v.youku.com/v
二 http://v.youku.com/v
来自《三联生活周刊》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写了《最愚蠢的一代》,就得罪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
在书中,他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 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 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IM(即时通讯软件)和手机短信上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鲍尔莱因说。
马克·鲍尔莱因(Mark Bauerlein)对Facebook尤其深恶痛绝。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中,9个是社交网站,“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但是,将这样的罪名完全归结到数字技术身上,是否过于粗暴和简单化呢?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鲍尔莱因说,“如果他们24小时腻在一起,这点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三联生活周刊:老一代人鄙视新一代人很正常,但很少会用到“愚蠢”这个词,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来形容美国的年轻一代呢?
鲍尔莱因:我知道这个词很刻薄。我的书出版前,我妻子劝我换一个,但我说“不”,我必须用“愚蠢”这个词,就因为它的攻击性,就因为它侮辱了8700万美 国年轻人。我是一名老师,我的目的不是批评,而是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渊博。很多老师不愿意冒犯年轻人的文化,因为他们不愿被称作“老古董”,但很多时 候,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一个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受了侮辱,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思考,想为自己辩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学习。我希望的是,每个 年轻人都足够生气,来证明我是错的。你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是错的,我渴望每一个负面的评价,这就是我选择“愚蠢”这个词的用意。
三联生活周刊:“愚蠢”到底是指什么?
鲍尔莱因:“愚蠢”并不是指这一代人的智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于他们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指责有根据吗?
鲍尔莱因:我可以给你一些数据:今天,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1/3的年轻人(18~24岁)不知道美国副总统是谁;52%的学生以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是德国、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苏联。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给出许多,数据来自美国教育部、人口调查局、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全国艺术基金会……都是权威机构。有一些调查是我自己在美国教育部时亲自负责的。并非我夸大其词,美国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这是一个全球现象,还是就美国如此?
鲍尔莱因:我认为是全球性的,只不过美国的情况更严重。因为年轻人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他们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零 花钱比谁都多——每周100多美元。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政府执政了200多年,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军事政变,不用担心敌国侵略,不用担心健康危机。他 们为什么要关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要关心中东发生了什么?朝鲜发生了什么?他们关心的是派对、游戏、篮球明星,在Facebook上给朋友发照片。
这一切听起来好像很负面,但事实上,我喜欢年轻人,我希望他们长大。我希望他们了解历史、政治、艺术,了解他们的公民权利,了解他们的政府的运作。
三联生活周刊:您还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吗?如果当时有互联网,您觉得自己会和今天的年轻人不一样吗?
鲍尔莱因:哦,我会和他们一样。15岁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白痴。这不是他们的错,只是这些工具太诱人,太好玩了,让一个15岁的孩子难以拒绝。
这是年轻人的本性,正是构建自己身份的年龄,他们思考性、死亡,他们孤独、害怕,他们必须寻找同盟,他们必须稳固自己,通过模仿别人。
他们需要社交,而数字工具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这种需求。比如,一个15岁的孩子一个月发了5000条短信,父母说,够了,你太费钱了,他们没收了他的手机。对父母来说,这不过是个玩具,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却是“你毁了我的生活”。
15岁的时候,我也上学,和朋友聊天、打篮球,但晚餐的时候,我会回家,会一个人做作业。一天里至少有一段时间,我不是和15岁的人待在一起,而是独自一 人,读书、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听他们谈话,关于外面的世界,关于政治、金钱,或者看电视新闻,听克朗凯特谈“越战”。
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年轻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腻在一起,晚上22点钟还在聊天、分享照片、发短信。他们没有分开的时候,这才是问题所在。
你知道“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
你知道一个18岁的男生为什么要上Facebook吗?因为他的朋友上了。你知道16岁的女孩为什么要在肩膀上文身吗?因为她的朋友文了。你知道,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博客,没有Facebook账号,会面对怎样的压力吗?
一个17岁的年轻人,最害怕的是什么?被别的17岁隔离。对他们来说,没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觉,这就是青春期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在一起。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平均每周要发2272条短信。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社交生活是多变的,也许一节课上完,就发现自己收到了分手短信。你能相信吗?现 在的年轻人都是通过短信分手。所以,他们没法坐在椅子上,安静地读一本小说,他们必须随时查看朋友们在做什么,否则就精神紧张,无法集中。很多年轻人并不 喜欢这样,他们厌倦了,但不能出来。因为一旦出来,就失去了社交生活。所以,他们需要老人们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 则,他们永远是孩子,永远不长大。
悲 哀的是,当他们30岁的时候,一定会追悔莫及。他们会想,为什么在高中时代,我不学学历史呢?为什么不在我可以纯粹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呢?现在一切都太晚 了。老婆、孩子、柴米油盐、生活的种种压力,我再也不可能读小说了,我看看电视就上床睡了。一切都结束了,这是很悲哀的。
三联生活周刊:您理解年轻人吗?
鲍尔莱因:不理解。我年轻过,也愚蠢过,但现在年轻人的很多东西,我完全不明白。我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对自己的照片那么着迷,我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一个关于自己的博客。
三联生活周刊:也有人认为,博客和社交网络促进了另一种形式的书写和交流能力?
鲍尔莱因:社交网络的交流仅仅发生在年轻人之间,所以它很难让你有什么进步,更好的词语、新奇的句法、机智的风格、复杂的想法……它只让你保持在青春期水平。
我一直认为,信息的加速度一定会带来内容的肤浅化,很多时候,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可能是年轻人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而您不理解这种变化而已?
鲍尔莱因:也许吧。技术在改变,行为在改变,学习方式在改变,而我陷在旧的思维方式里,这是有可能的。不过,我还没听说过有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我不认 为这样的研究能有任何结果。因为在数字时代,无论技术,还是人的行为,都变化太快了,你根本来不及围绕它展开研究。为了研究一种行为及其影响,你必须有一 段持续的时间可以进行研究,你要设计方案、申请资金、组织研究、搜集收据,至少要两三年的时间,当你的研究结果出来的时候,你研究的技术或行为也许已经不 存在了。比如Twitter,两年前还没有Twitter,两年后Twitter也许就没人玩了,你要怎么研究这个东西呢?谁知道,10年后人们又会为什 么技术着迷?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一个年轻人在青春期最应该学的是什么?
鲍尔莱因:我相信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应该多读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大,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Google一下就出来了,何必花时间去记呢?
但是,毛泽东只是一个名字吗?“二战”只是一个标注了时间和地点的事件吗?卢梭在瓦尔登湖边想了些什么,哈姆雷特关于生命意义的冥想,真的与你无关吗?
不,这些都是构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思维和人格的原材料。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而 不是你需要的时候调用一下的外部材料。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如果你只记住了优美的词句,那是不够的,但如果你从中领悟到民主的真意、关于美国起源的 解释,那才算真正懂了,而这些不是从网上迅速浏览就能立刻得到的。
我总是让我的学生背诗,不管他们多不喜欢。为什么?首先,是积累你的词汇量;第二,它让你慢下来。他们平常读得太快,写得太快,需要有一些东西让他们慢下 来,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上。在背诗的时候,你得假设自己是另外一种身份。你必须是惠特曼,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这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暂时离开你的小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
鲍尔莱因: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书本扮演的是一种精神性的角色。我来告诉你读书为什么重要。首先,读书训练你的记忆力。当你阅读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时,你必须记住一部分内容,才能继续读下面的内容。网上那些短小快速的文本,不可能像书本那样锻炼你的记忆力。
第二,读书锻炼你的想象力。没有图像,没有视频,你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这些角色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读书,你有什么可以作为替代的呢?哲学、政 治、小说,你必须通过读书才能消化。马克思的思想,除了厚厚的书本,你还能从哪里学习呢?就像你们中国人学武术一样,如果要达到某种境界,没有捷径可寻。 就知识而言,书本仍然是第一媒介。
三联生活周刊:您对数字时代感到恐惧吗?
鲍尔莱因:是的。我们不知道技术要往哪里走,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不知道我们遗失了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年轻人的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吗?您在一次采访中说,让每个年轻人每天读书一小时,这样就够了吗?
鲍尔莱因:当然不够。事实上,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方案。唯一能做的,是让父母把对阅读的热爱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但这恐怕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另一方的力量太强大了——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的合谋。
我想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的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像我这样的人,一心要维护书本和阅读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只会显得越来越奇怪,不是错误,只是不合时宜、古怪,但我仍然不断尝试。
"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而 不是你需要的时候调用一下的外部材料
這和我的潛在思想是一樣的,
包括生活,家庭,社交對你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
我想說的是言傳身教這一類的東西,
父愛缺失和母親帶給我的影響。
但現在的我只想有家庭有父母有朋友好好的活著,
可各種缺失和不合理的對待總讓我很急躁和暴躁
剛才我才意識到我討厭不合適的情緒是來自于
母親對我的不認可,
而我一直在另一條道路上追求她的認可。
就變成我要強,我要變成藝術家,我一定要當個什麽角色之類的目的追求者,不!我原本是過程享受者的,卻在爲了討母親的歡心下變成目的追求,也是爲了向她證明我的價值。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偏離了我作為一個創作者應該有的土壤和培養軌道。
變得不安心,不安定,
我需要的只是理解和支持。
可現在已經這樣了,我能做的是
更多的學習知識,看透這一切,
好好的活著,
不要再因為完美主義者的個性眼羡他人,糾結抱怨再糾結抱怨,
而是放開這一切,做實實在在的事。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写了《最愚蠢的一代》,就得罪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
在书中,他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 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 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IM(即时通讯软件)和手机短信上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鲍尔莱因说。
马克·鲍尔莱因(Mark Bauerlein)对Facebook尤其深恶痛绝。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中,9个是社交网站,“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但是,将这样的罪名完全归结到数字技术身上,是否过于粗暴和简单化呢?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鲍尔莱因说,“如果他们24小时腻在一起,这点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三联生活周刊:老一代人鄙视新一代人很正常,但很少会用到“愚蠢”这个词,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来形容美国的年轻一代呢?
鲍尔莱因:我知道这个词很刻薄。我的书出版前,我妻子劝我换一个,但我说“不”,我必须用“愚蠢”这个词,就因为它的攻击性,就因为它侮辱了8700万美 国年轻人。我是一名老师,我的目的不是批评,而是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渊博。很多老师不愿意冒犯年轻人的文化,因为他们不愿被称作“老古董”,但很多时 候,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一个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受了侮辱,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思考,想为自己辩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学习。我希望的是,每个 年轻人都足够生气,来证明我是错的。你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是错的,我渴望每一个负面的评价,这就是我选择“愚蠢”这个词的用意。
三联生活周刊:“愚蠢”到底是指什么?
鲍尔莱因:“愚蠢”并不是指这一代人的智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于他们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指责有根据吗?
鲍尔莱因:我可以给你一些数据:今天,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1/3的年轻人(18~24岁)不知道美国副总统是谁;52%的学生以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是德国、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苏联。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给出许多,数据来自美国教育部、人口调查局、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全国艺术基金会……都是权威机构。有一些调查是我自己在美国教育部时亲自负责的。并非我夸大其词,美国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这是一个全球现象,还是就美国如此?
鲍尔莱因:我认为是全球性的,只不过美国的情况更严重。因为年轻人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他们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零 花钱比谁都多——每周100多美元。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政府执政了200多年,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军事政变,不用担心敌国侵略,不用担心健康危机。他 们为什么要关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要关心中东发生了什么?朝鲜发生了什么?他们关心的是派对、游戏、篮球明星,在Facebook上给朋友发照片。
这一切听起来好像很负面,但事实上,我喜欢年轻人,我希望他们长大。我希望他们了解历史、政治、艺术,了解他们的公民权利,了解他们的政府的运作。
三联生活周刊:您还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吗?如果当时有互联网,您觉得自己会和今天的年轻人不一样吗?
鲍尔莱因:哦,我会和他们一样。15岁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白痴。这不是他们的错,只是这些工具太诱人,太好玩了,让一个15岁的孩子难以拒绝。
这是年轻人的本性,正是构建自己身份的年龄,他们思考性、死亡,他们孤独、害怕,他们必须寻找同盟,他们必须稳固自己,通过模仿别人。
他们需要社交,而数字工具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这种需求。比如,一个15岁的孩子一个月发了5000条短信,父母说,够了,你太费钱了,他们没收了他的手机。对父母来说,这不过是个玩具,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却是“你毁了我的生活”。
15岁的时候,我也上学,和朋友聊天、打篮球,但晚餐的时候,我会回家,会一个人做作业。一天里至少有一段时间,我不是和15岁的人待在一起,而是独自一 人,读书、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听他们谈话,关于外面的世界,关于政治、金钱,或者看电视新闻,听克朗凯特谈“越战”。
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年轻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腻在一起,晚上22点钟还在聊天、分享照片、发短信。他们没有分开的时候,这才是问题所在。
你知道“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
你知道一个18岁的男生为什么要上Facebook吗?因为他的朋友上了。你知道16岁的女孩为什么要在肩膀上文身吗?因为她的朋友文了。你知道,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博客,没有Facebook账号,会面对怎样的压力吗?
一个17岁的年轻人,最害怕的是什么?被别的17岁隔离。对他们来说,没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觉,这就是青春期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在一起。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平均每周要发2272条短信。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社交生活是多变的,也许一节课上完,就发现自己收到了分手短信。你能相信吗?现 在的年轻人都是通过短信分手。所以,他们没法坐在椅子上,安静地读一本小说,他们必须随时查看朋友们在做什么,否则就精神紧张,无法集中。很多年轻人并不 喜欢这样,他们厌倦了,但不能出来。因为一旦出来,就失去了社交生活。所以,他们需要老人们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 则,他们永远是孩子,永远不长大。
悲 哀的是,当他们30岁的时候,一定会追悔莫及。他们会想,为什么在高中时代,我不学学历史呢?为什么不在我可以纯粹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呢?现在一切都太晚 了。老婆、孩子、柴米油盐、生活的种种压力,我再也不可能读小说了,我看看电视就上床睡了。一切都结束了,这是很悲哀的。
三联生活周刊:您理解年轻人吗?
鲍尔莱因:不理解。我年轻过,也愚蠢过,但现在年轻人的很多东西,我完全不明白。我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对自己的照片那么着迷,我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一个关于自己的博客。
三联生活周刊:也有人认为,博客和社交网络促进了另一种形式的书写和交流能力?
鲍尔莱因:社交网络的交流仅仅发生在年轻人之间,所以它很难让你有什么进步,更好的词语、新奇的句法、机智的风格、复杂的想法……它只让你保持在青春期水平。
我一直认为,信息的加速度一定会带来内容的肤浅化,很多时候,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可能是年轻人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而您不理解这种变化而已?
鲍尔莱因:也许吧。技术在改变,行为在改变,学习方式在改变,而我陷在旧的思维方式里,这是有可能的。不过,我还没听说过有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我不认 为这样的研究能有任何结果。因为在数字时代,无论技术,还是人的行为,都变化太快了,你根本来不及围绕它展开研究。为了研究一种行为及其影响,你必须有一 段持续的时间可以进行研究,你要设计方案、申请资金、组织研究、搜集收据,至少要两三年的时间,当你的研究结果出来的时候,你研究的技术或行为也许已经不 存在了。比如Twitter,两年前还没有Twitter,两年后Twitter也许就没人玩了,你要怎么研究这个东西呢?谁知道,10年后人们又会为什 么技术着迷?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一个年轻人在青春期最应该学的是什么?
鲍尔莱因:我相信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应该多读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大,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Google一下就出来了,何必花时间去记呢?
但是,毛泽东只是一个名字吗?“二战”只是一个标注了时间和地点的事件吗?卢梭在瓦尔登湖边想了些什么,哈姆雷特关于生命意义的冥想,真的与你无关吗?
不,这些都是构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思维和人格的原材料。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而 不是你需要的时候调用一下的外部材料。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如果你只记住了优美的词句,那是不够的,但如果你从中领悟到民主的真意、关于美国起源的 解释,那才算真正懂了,而这些不是从网上迅速浏览就能立刻得到的。
我总是让我的学生背诗,不管他们多不喜欢。为什么?首先,是积累你的词汇量;第二,它让你慢下来。他们平常读得太快,写得太快,需要有一些东西让他们慢下 来,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上。在背诗的时候,你得假设自己是另外一种身份。你必须是惠特曼,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这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暂时离开你的小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
鲍尔莱因: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书本扮演的是一种精神性的角色。我来告诉你读书为什么重要。首先,读书训练你的记忆力。当你阅读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时,你必须记住一部分内容,才能继续读下面的内容。网上那些短小快速的文本,不可能像书本那样锻炼你的记忆力。
第二,读书锻炼你的想象力。没有图像,没有视频,你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这些角色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读书,你有什么可以作为替代的呢?哲学、政 治、小说,你必须通过读书才能消化。马克思的思想,除了厚厚的书本,你还能从哪里学习呢?就像你们中国人学武术一样,如果要达到某种境界,没有捷径可寻。 就知识而言,书本仍然是第一媒介。
三联生活周刊:您对数字时代感到恐惧吗?
鲍尔莱因:是的。我们不知道技术要往哪里走,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不知道我们遗失了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年轻人的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吗?您在一次采访中说,让每个年轻人每天读书一小时,这样就够了吗?
鲍尔莱因:当然不够。事实上,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方案。唯一能做的,是让父母把对阅读的热爱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但这恐怕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另一方的力量太强大了——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的合谋。
我想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的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像我这样的人,一心要维护书本和阅读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只会显得越来越奇怪,不是错误,只是不合时宜、古怪,但我仍然不断尝试。
"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而 不是你需要的时候调用一下的外部材料
這和我的潛在思想是一樣的,
包括生活,家庭,社交對你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
我想說的是言傳身教這一類的東西,
父愛缺失和母親帶給我的影響。
但現在的我只想有家庭有父母有朋友好好的活著,
可各種缺失和不合理的對待總讓我很急躁和暴躁
剛才我才意識到我討厭不合適的情緒是來自于
母親對我的不認可,
而我一直在另一條道路上追求她的認可。
就變成我要強,我要變成藝術家,我一定要當個什麽角色之類的目的追求者,不!我原本是過程享受者的,卻在爲了討母親的歡心下變成目的追求,也是爲了向她證明我的價值。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偏離了我作為一個創作者應該有的土壤和培養軌道。
變得不安心,不安定,
我需要的只是理解和支持。
可現在已經這樣了,我能做的是
更多的學習知識,看透這一切,
好好的活著,
不要再因為完美主義者的個性眼羡他人,糾結抱怨再糾結抱怨,
而是放開這一切,做實實在在的事。